2019-05-05
小兒泌尿道感染 文/周欣霈 院長
前言:泌尿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的細菌性感染症,僅次於呼吸道感染,一般而言,只要是泌尿系統的任何一個組織器官受到感染,包括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、尿道感染皆可稱之為泌尿道感染。小兒的泌尿道感染是臨床上一個常見的疾病,亦是造成嬰幼兒敗血症的重要原因或結果。是一種不能輕忽的疾病。小兒泌尿道感染常會出現反覆性感染,且常合併潛在的泌尿道畸形,使得在疾病的處理上,變得更加複雜與困難。因此,兒童泌尿道感染在診斷與治療的重點,除了在急性期的治療之外,更重要是進一步檢查是否合併有先天性尿路結構上的異常。在腎臟發生感染與發炎時,若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;或合併有泌尿道畸形時,不及早予以外科手術矯治或接受抗生素預防,最後常會產生腎臟的瘢痕化(腎臟結疤),進而引起續發性高血壓,蛋白尿的排出,甚至最後進展到腎衰竭。由此可知對嬰幼兒及兒童的泌尿道感染應及早確立診斷與治療,避免腎臟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。
致病機轉:由嬰幼兒至兒童期,泌尿道是一個很容易受到細菌侵犯而導致感染的地方。 男孩與女孩之發生率分別是1.1%與3%。在1歲以內尤其是新生兒其感染率更高,且以男嬰較為常見。根據報告,在嬰幼兒發燒的病童中,有高達30%為泌尿道感染所造成的發燒,而造成尿路感染之途徑,95%以上是因細菌經由尿路逆行上去的。導致嬰幼兒尿路感染罹患率高之原因很多,包括嬰幼兒之免疫系統尚未成熟、包皮過長或是清洗不乾淨之男嬰、合併有尿路先天結構異常、排尿或排便習慣不良等等,均為可能之致病機轉。
臨床症狀: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症狀表現相當多變化,且不易和其他疾病區分,發燒是最常見的表徵。新生兒期:表現如同敗血症,病嬰餵食不良、發燒、哭鬧不安或活動力差,甚至出現發紺、抽痙。一個月至兩歲:此嬰幼兒期以不明熱表現最多,其次則有厭食、哭鬧不安,延遲性黃疸、發紺、抽筋、腹脤、腹瀉、貧血、生長發育不良,局部可能出現包皮炎或尿布上出現膿樣分泌物。較大兒童:大孩子較可以表達出標準的泌尿道感染的症狀。下泌尿道感染(膀胱、尿道)的症狀包括:解尿疼痛、頻尿,尿急失禁,排尿有灼熱感。上泌尿道感染(腎臟、輸尿管)的症狀則包括:高燒寒顫、腰部疼痛,有時也會出現血尿。
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原因:幼兒泌尿道感染的感染途徑有兩種:
診斷檢查:
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上午 | ✔ |
手術 |
門診手術 |
門診手術 |
✔ | ✔ |
下午 | ✔ | ✔ | ✔ | ✔ | ✔ |
休診 |
晚上 | ✔ | ✔ | ✔ | ✔ | ✔ |
休診 |
✔純門診
上午:08:50-11:50(09:00開始看診)
下午:14:20-16:50(14:30開始看診)
晚上:18:20-20:20(18:30開始看診)